《透过硝烟的镜头》
作者简介:
鲍勃·科布瑞纳,1973年 师从安塞尔·亚当斯,随之获邀共同教授摄影区域曝光系统 1977年 与优素福·卡什一同担任约塞米蒂国家公园春季工作室的导师 2004年 中国丽水国际摄影艺术节荣誉嘉宾 获准以其独特视角重拍爱德华·韦斯顿的经典照片
目录:
徐肖冰 凝固瞬间成就永恒
裴植 摄影是时代和人民的眼睛
蔡尚雄 历史瞬间留后人
冀连波 作为摄影记者我是幸运的
郝世保 哪里有战斗我就到哪里
杨振亚 重要时刻都在那里
袁苓 喜欢他们喊我“照相的”
李峰 “忘了”成名作
王纯德 用相机记录我的感动
郝建国 战场上,摄影记者时时刻刻离不开战士
袁汝逊 我摄影路上的高峰
李力兢 从摇篮诞生的辉煌
董青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顾棣 视底片如生命
酬宝玉 身上带泥土的摄影记者
胥志成 是记者,是照相的,又是战士
黎枫 新闻摄影事业值得我付出一生
孟昭瑞 机遇与使命
时盘棋 照片记录历史
......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19位战地摄影师的采访实录(因老摄影家在数月中又有数人故去),其中年龄最大的94岁,最小的77岁。他们中有的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路走过,有的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经历战火。由于被访人年至高龄,由于本书出版时间短促,由于我们水平能力所限,这些访谈也许还不足以展现那个时代战地摄影师独特的风采。但我们希望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口述影像历史”丛书展开更加丰富的画卷。

记者:您的摄影历程达70多年,亲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发展,先给我们后辈讲讲您是如何参与抗日战争的拍摄?
徐肖冰:1937年,我随吴印咸老师离开上海,受聘于山西太原的西北电影公司。正当拍摄电影《塞外风云》时,卢沟桥响起了枪声,日军飞机不分昼夜对太原进行轰炸。要在太原进行电影工作,已没有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我向公司提出,带小型摄影机到前线去,想拍一些抗战的纪录片。公司非常赞同,因为公司里也没有别的工作可做了,所以给了我机器,我也就着手准备到前线去。
记者:就您一个人去的吗?
徐肖冰:我跟着上海《大公报》的记者俞创硕,他是当时挺有名的记者。一路上,只见阎锡山的部队溃败下来,路边都是伤兵,没有人管,那个场面真是很惨。
记者:当年您也是热血青年,要记录中国人抗战的历史,看到这个场面,怎么想?
徐肖冰:脑子里头想的是我们部队怎么样在前线抵抗日本侵略军,想去记录这些东西,结果一路碰到的都是败兵,溃不成军。我们拍这些东西没有用啊!我们还遭遇了国民党败兵的一次抢劫。是阎锡山部队的败兵把我身上手表之类的值钱东西,还有手指上戴的小金镏子都给抢得光光的,差一点把命都给丢了。所以没吃的也没喝的,好在俞创硕比较精明,在鞋子里藏了一点钱,我们才得以回到太原。
